在应急任务中,室内定位技术扮演着关键角色,但与北斗、GPS等传统定位方式不同,微惯导技术通过解析人员运动数据,实现自主定位,并在紧急情况下发挥无可替代的优势。近年来微惯导技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上海枢极智能(xarct.com)微惯导室内定位技术的原理、应用场景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
微惯导技术的原理相对简洁明了,每个单兵在进行应急任务时配备一个定位模块(足部)和手持终端。定位模块通过蓝牙通讯将人员运动数据传输至手持终端,然后通过远场通讯设备将数据传递给指挥中心。该系统可以融入室内地图,实现高达0.3%的水平精度,并能准确进行楼层识别。多个指挥端可以同时显示现场和后场信息,有利于消防员现场指挥调度,减少人员伤亡,并且事后可以进行任务回放,进行教学和经验总结。
与其他室内定位技术相比,微惯导技术在应急任务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传统室内定位技术通常需要依赖外部设施,无法满足紧急情况下的自主定位需求。因此,微惯导技术成为首选国外产品的定位精度通常为千分之五左右,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因此未能打开市场。而我们的微惯导室内定位产品已经实现了0.3%的定位精度,相当于走1公里误差不到3米,可以适应各种步行姿态,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或许有人对0.3%的精度仍持有疑虑。实际上,我们的低成本MEMS方案,不依赖任何基站等辅助信息。尽管存在方向漂移误差和加速度误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通常高达100°/h以上),但通过采用先进的推算算法,可以将加速度积分带来的速度和位移误差控制在短时间内高精度的定位。并且消防员室内救援时间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氧气瓶用完时间),在建筑物内行走的距离并不长,行走1公里的误差累积仅为3米,这已经是大多数用户可以接受的范围。
微惯导室内定位技术目前正快速发展,并主要应用于紧急救援和军事领域。它通常分为两种方案:一种是佩戴于腰部的惯导模块,采用传统的步行航位推算方案;另一种是佩戴于足部的惯导模块,基于足部运动模型开发,具有更高的精度。腰部惯导方案在实用性方面更具优势,但在特殊步态(如侧移、转弯、原地踏步)下会产生明显的误差积累。
微惯导室内定位技术为应急任务带来了新的利器。它能够解决传统室内定位技术所面临的局限性,并在紧急情况下发挥关键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上海枢极智能(xarct.com)微惯导技术也在进一步完善,为救援人员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定位信息,保障应急任务的顺利进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微惯导室内定位技术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为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更强大的保障。